作者:李辽宁(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俊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入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地区孕育和蕴藏着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地区文化资源,其中草木砖瓦、言行风尚,都无不体现着乡村特有的文化意蕴和乡土情怀。从物质形态看,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建筑风格、文物古迹、祠堂庙宇、废旧遗址、农业用具、田园构筑等都充盈着文化底蕴;从非物质形态看,民间歌谣、剪纸贴画、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都承载着深厚的乡村文化记忆。
乡村文化资源对于增进乡村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情怀,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数字化赋能行动,激励村民创作更多优质文艺作品,让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在讲好乡村文化故事中,主动使“沉静”的乡村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为拓展乡村文化传播渠道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开辟新的更大空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打造一支能担当、勇作为、重使命的人才队伍。
为此,需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并主动与政府、科研院所、培训机构、文化企业寻求合作,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合力机制。要广招文化建设英才,营造良好的引才环境,坚持本土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拓宽文化人才来源范围,围绕传统艺人、新乡贤、文化设计师、文化志愿者宝博体育、文艺爱好者等文化能人,分类施策,精细化挖掘其优势,充实乡村文化队伍。要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文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创新创造主动性,让乡村文化人才各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保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工作需求,真正为乡村文化振兴培育和打造一批爱乡村、懂乡村、能传承乡村文化的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供给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促进乡村发展、增强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火爆出圈,广受欢迎。“特色古镇”“乡村旅游”“村BA”百花齐放,“村史馆”“村潮”“四季村晚”姹紫嫣红。原本静态徜徉在文化馆里的古物、分布在广袤乡村里的传统艺术、记载于史书故事里的诗词画卷、出炉于柴火屋舍的乡土美食,在新视域下以崭新的文化样态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绰约多姿的栩栩魅力,让广大村民不仅享受到了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深刻体会到了高质量文化产品带来的生动力量,也使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
除了乡村文化的内在驱动发展之外,从外部施力进行文化空间打造,能够更为有效地开辟乡村文化振兴的公共场景。由此,要进一步以精准靶向和供需匹配为导向,打造乡村文化生活“第一阵地”,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乡村文化展览、邀请城市居民共同参与等方式,促进城乡间的文化互动,在携手共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实践中切实增强村民对文化发自内心的深度认同和高度自信。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产业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坚持以文促业、以业彰文,推进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依托乡村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价值,打造独具乡村特色文化风格的产业,创造多样化、体验式、嵌入式文化产品,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品牌合作,推动文化产品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延长文化产品产业链,提升文化经济附加值,让文化与产业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切实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也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要因地制宜地打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民族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使广大乡村成为“荟萃乡土人文底蕴、集聚特色文化产业、焕发绿色生态文明风尚”的向往居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20ZDA054)的阶段性成果。)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