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认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如何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因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抓手。在数字教育时代,要主动、积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发展趋势,集聚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学分银行,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让教育成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数字思维,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将催生新的教育场景和教育形式,实现教育整体水平提升。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促进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形成基于全过程数据的教育评价机制,积极推动数字教育的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让数字教育惠及所有学习者。
中国人民大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崔盛认为,在以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新材料、量子技术和基因工程为突破口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高校对于创新高地建设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显突出。首先,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创新的培养目标、自主的培养模式和开放的培养体系,能够源源不断为创新高地输送高质量人才,有效促进创新高地可持续发展。其次,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创新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创新根基的关键要素。重大前沿成果或关键技术往往根植于扎实的基础研究,而高等学校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再次,深度创新最终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密切融合的结果。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创新高地主体日益多元化,需要政企产学研多方主体形成积极互动,高等学校则是其中重要的交汇点。同时,各国的创新高地通过会聚战略性人才和顶尖科学家,以人才驱动引领高质量创新。创新高地内的优质高等学校,往往通过多元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同区域的创新企业在人才招募上就可享受“近水楼台”的便利。最后,创新高地内的高等学校和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是深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点战略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的主力军。其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公立大学,往往依托其多学科平台,以及政府战略导向的科研拨款,成为服务与承接国家战略及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欧阳雪梅认为,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必须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系统挖掘农耕文化深层价值,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要妥善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传承保护,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等的保护力度,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宝博体育、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推出一批符合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农耕文化项目和创意产品,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要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促进文化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涌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建丽认为,分析席勒、福克斯、斯迈思等左翼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成果,有利于呈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数字鸿沟、隐形控制及其为全球治理带来的新风险,揭示技术、资本、权力整合形成的超级权力对国家间不平等的加剧,探讨公共数据共享、网络空间安全对于全球数字治理及人类数字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意义。数字鸿沟对全球治理的平等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跨国数字资本充分使用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生产方式,以及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速、加强对各种形式的数字劳动者的剥削,在国际范围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进而造就了一个剥削全球数字劳动的不正义的“世界”。数字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增加了市场制度的不稳定性及种种弊端,即不平等与以强削弱。以美国为主导的新帝国主义更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主宰,通过支配核心技术和网络处理器实现其经济霸权,数据霸权对经济社会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与此相应,知识垄断也已经成为数字帝国主义掠夺全世界财富的全新手段,数字帝国主义正在加剧全球不平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化并不意味着已经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的“联姻”,使得数字化体现为资本占用劳动产品,并将其转变为私人积累的工具。在现实世界中,有产者和无产者、被连接的和未被连接的,到处都存在巨大的数字不平等的鸿沟。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